" 玉階生白露,夜久侵羅襪。" 李白在《玉階怨》中用短短十字描述出深宮的大氣寂寥之感,而 " 玉 " 在其中則凸顯出皇室華麗高貴特質。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文化之一,玉文化從史前新石器時期一直貫穿到當代,不僅未因朝代更迭產生中斷或變化,反而在時代交替中被賦予更多價值與內涵,歷久彌新。
由夢之藍手工班獨家冠名,江蘇衛視與陽光媒體集團共同出品的大型非遺煥新紀實節目《新生萬物》第十一期即將上線,節目發起人楊瀾再次和好友張國立及兩位新銳設計師鐘華、王猛濤共同組成新生學徒團,同時特別邀請 2008 年北京奧運會男子佩劍冠軍仲滿,一同進國家級物質化遺產項目北京雕,深度學習北京雕制作技藝,探尋 2008 北京奧運會鑲獎牌制作背后不為知的付出和堅守。
何為玉?漢代學者許慎曾在《說文解字》里如此解釋——玉,石之美者。在古人眼里,玉所指代的就是好看的石頭,如何從石頭中挑選出美玉,則極為考驗工匠們的功底。于是,本期《新生萬物》由楊瀾與張國立之間的一場 " 相玉 " 大賽拉開帷幕。地質學家章鴻釗在《石雅》中記載:" 古人辨石,所重在色而不在質。" 由此可見,古人相玉,以色重之。節目中,楊瀾和張國立通過量重、觸感、借助光學儀器等現代式對玉石進行辨別,仔細觀察的料形、料性、紋理、顏等,其熟練程度令一旁的專業相玉大師都為之驚嘆,不知兩位新晉相玉學徒能否順利通過第一關?
如果說相玉是玉雕技藝的入門考驗,那接下來的 " 議玉 " 和 " 繪玉 " 環節則是進階為玉雕手藝人的必修課。作玉長達 59 年之久的北京玉雕國家級傳承人宋世義,在節目中以 " 議、繪、琢、光 " 四個字概括了治的奧義。在宋世義看來,料不是冰冷的頭,是和樣有命、有感情、有命運的,所以在議玉階段就必須吃透玉料,反復構思它應該用什么形式呈現,他補充道," 必須要深思熟慮才,很多時候塊料甚要琢磨個、年的的時間才能找到那份靈感。" 為了讓新生學徒團更了解玉雕前期工作,宋世義根據 " 量料取材,因材施藝 " 的作玉理念,要求學徒團分組構思和創作鏤空玉作品。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,在議玉過程中,遇到些許難題的張國立組,居然得到宋世義出手相助,讓楊瀾直呼偏心。有了玉雕大師宋世義 " 開小灶 ",張國立組的作品是否能更勝一籌?面對如此強勁的對手,楊瀾組又會搬出怎樣 " 必殺技 " 進行回擊呢?
古云:" 雖有美質,在于間,不值良琢磨,與礫不別。" 是頭,但它卻有別于普通頭,只有在雕琢加過程中,才能發現和最限度地展現它的美。本期非遺小劇場講述了 2008 年北京奧運會上,令世界為之震驚的金鑲玉獎牌背后的故事。從描繪設計稿到制作成品,玉雕大師們只有短短三個月時間,而其中最困難的并不是玉料的取舍,也不是耗損的加劇,而是以玉制成的獎牌如何實現防摔?最終,玉雕大師們靈機一動,利用了某種原理讓獎牌輕松通過防震防摔測試,使得中國的化第次通過奧運獎牌向了世界。到底金鑲玉獎牌中暗藏了怎樣的玄機?還得等本期節目上線后為觀眾揭曉。
看似簡約的獎牌,實則飽含了許多曲折故事。在北京雕遺傳承張鐵成、王建介紹下,學徒團才了解到一塊金鑲玉獎牌制作背后,居然需要非常多玉環的反復實驗和打磨才能完成的艱辛。為了讓學徒團體驗 " 一塊玉從無到有的誕生 ",張鐵成隨即發起琢玉考驗,要求學徒團進行 " 個人戰 ",使得現場火藥味十足。在玉雕匠人們的細心指導下,新生學徒團的磨玉比拼結果將會如何?面對始終給人以華貴、價值不菲印象的玉器,兩位新銳設計師該如何通過創新理念讓北京玉雕技藝 " 飛入尋常百姓家 "?每周五 20:20,江蘇衛視《新生萬物》探索非遺煥新之路,一切偉大皆由雙手創造!